会稽,自隋始立县,直至明代万历年间始成县志,历千有余年。明嘉靖中,无锡华舜钦任会稽知县,嘱会稽金阶、马尧相辑县志,未成。后南充张鉴来,嘱余姚岑原道为之,又未成。隆庆初,祥符杨节为会稽知县,复举修志事,杨节以召行又未成。万历间,丹徒杨维新任会稽知县,时张元忭丁父忧家居,遂与徐渭合换《会稽县志》,志成存世。万历《会稽县志》立类新额,每书冠以总论,每门各有分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堪称佳志。其中以地书、治书、户书、礼书纲领全志,在我国古代地方志中独此一例。
入清,我国古代方志编纂进入全盛时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下令组织编纂一统志。每次纂修一统志之前,诏令各地编纂地方志书。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进奏,建议各省纂修通志,并以《河南通志》“颁诸天下以为式”。康熙七年始任绍兴知府的张三异催促绍兴府八县修志,并撰《重修绍兴府志并八邑志檄》,檄文提出了八县修志的一些范式。康熙十一年吕化龙创修的《会稽县志》即修成于此。根据张岱《琅媛文集•与张噩仍》一文以及康熙十二年姜希辙序①等记载可知,此志曾邀张岱参与编纂,因不满原稿“挂一漏万,留三增七”,张岱仅参与编订了《凡例》十则而罢。吕化龙创修的《会稽县志》,目前可见的有两种:一种卷第二十“选举制中”下条目为举人、进士、驰封、任子,其中驰封、任子两条目仅设论,无具体内容,卷第二十八“序志”下条目为府檄、申约、总论、凡例、旧序、后跋,书末董钦德后跋落款作“康熙十一年岁在壬子菊月吉旦董钦德谨跋”;另一种卷第二十“选举制中”下条目为举人、进士,卷第二十八“序志”下条目为旧志序、旧志凡例、旧志总论,书末董钦德后跋落款作“康熙十二年岁在受丑幕泰三月会稽董钦德驶”。以上两种《会稽县志》之间的其他为容几无数异。不过与万历《会稽县志》相比,他们新增了学校、武备、序志三卷,体创以及内容更显光备。同时,“田赋志”仍然沿用百余年前万历《会稽县志》的数据和内容,不得不说是一大遺憾。
十年后的康票二十二年(1683),礼部再次泰旨橄催天下各省设局纂修通志,并展期完成。任务下压,时间爸促,会稽县便以前志为基础续修星送,此志便是感二十二年王元臣所修的《会稽县志)。康照二十二年《会稽县志》(以下简称“本志”)体倒继续严格按原绍兴知府张三异的修志橄文,疆城、城泡、暑廨、山川、图画、古迹、物产、风俗、灾祥、田赋、水利、学校、桐粑、武备、职官、选举、人物、序志凡十八则,以纲领目,纲举目张,结构谨严;内容上则在沿用前志的基础上略有增修,“选举志”之“举人”,由康熙十一年壬子科增录至康照二十年辛雷科,“进士”则由康熙九年庚成科增承至康照二十一年壬戌科;删除了康熙十一年本“选举志”下有目无实的“驰封”0“任子”®两目及设论;继续大量使用真图,四境、府城、所城、县署、会稽山、秦望山、云门山、若耶溪等三十七幅,图文并茂。
明清两代数修《会稽县志》,然完整存世且最晚近者,当推本志。道光朝虽有重修县志,但二十五卷今仅存十四卷(学校、武备等或原阙或佚失),惜为残本。加之道光朝后再无重修县志,“学校”“武备”等内容仅见于包括本志在肉的康照期两种县志,弥足珍贵。
在肯定续志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康照二十二年王元臣所续修的《会稽县志》是全本沿用吕化龙创修本内容并少量增补的应付之作,续志用力甚少,就连主纂者董钦德的两志跋文也仅是文末一句之差。或许董钦德早就猪測会被后人话病,因此在孩文中为自己作了“部限甚严,时值盛暑”的辩解。
该志《八千卷楼装书目》《古越薮书楼书目》等著录,原刻本今存,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绍兴图书馆等有装本,又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补并铅印发行,流传较广。
该志主修者王元臣,昆山籍江南青浦县人,青浦县学生。康熙八年乡试举人,九年三甲一百五十一名进士,十九年任浙江会稽知县。主纂者董钦德,据《会稽董氏名人录》载:“字哲文,又字天心,号心庐,邑库生,生崇祯五年,卒康熙五十四年。”董另纂康熙二十二年王之宾主修之《绍兴府志》。纂者金炯,据《两浙轴轩续录》卷一载:金炯,字子弢,会稽人,山阴诸生。又载:康熙癸亥《会稽县志》,炯亦与修,并为之序。金炯另有《会稽学宫碑记》《重修三江闸西江塘记》等文存世。
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康熙朝会稽县属境今主要在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和嵊州市行政区域内,因此整理出版《康熙〈会稽县志》校注本》,既是我市档案史料的收集编研工作,也是方便广大市民挖掘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