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院士档案介绍(一)——竺可桢
发布日期: 2020 - 11 - 12 访问次数: 字体:【

绍兴,一座人才辈出、人文历史悠久的小城,孕育出了无数的才子名人,两院院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18年,绍兴市档案馆组织征集两院院士档案,共收到76位院士,共2366件珍贵档案。今天我们推出院士墙系列,逐一领略他们的风采。

竺可桢(1890.3~1974.2)
  上虞人,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解放前曾任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 气候变迁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著述有300余篇,现已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著作选集》、《竺可桢日记》问世。

1、“文军的长征”——浙大西迁


抗战期间,日军在上海金山卫登陆,距杭州仅百公里。竺可桢见浙江大学危在旦夕,为了保存浙江教育的火种,决定举校西迁。几年间,竺可桢带领着浙大师生途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最后到达遵义。在战火纷飞中,把浙江大学打造成了具有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因浙大西迁路径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被誉为“文军的长征”。

2、

广纳贤才——“借”将胡刚复


竺可桢刚到浙大时,浙大的教师队伍令人堪忧,竺可桢开始广纳贤才。胡刚复哈佛大学毕业,是当时中国寥寥可数的几个物理学博士之一,对X光谱的研究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步。竺可桢和他同为“庚款生”,知道他的“厉害”,就把他列为第一目标。竺可桢首先赶赴上海,找到上海交大科学院院长,张嘴就要借胡刚复。当时的院长裘维裕把胡刚复当做交大物理系的宝贝,镇系之宝,连连摇头不肯借。竺可桢见对方不吐口,干脆呆在对方办公室,赖着不走。裘没办法,只得答应“借人”,期限是2个月。竺可桢连连作揖,出了门,拉起胡刚复就往车站跑。当天二人就美滋滋的到了浙江。裘维裕没料到,竺可桢这一借,就是13年。在胡刚复的带领下,浙江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中国物理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先后有王淦昌、束星北、李政道等物理界大师在此工作和学习,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物理学历史上的辉煌。

3、

了不起的坚持——38年的日记

竺可桢的著作、书稿等都收录在《竺可桢全集》中,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尤其令人瞩目的就是其日记部分。24卷之中,日记占了16卷之多,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间日记无一间断,达1300多万字。

4、

源于情深——对妻子的思念


1938年7月23日,竺可桢接到夫人张侠魂病重的消息立马赶回老家。 此时张侠魂因患痢疾已经病危,不久张侠魂就不幸逝世。他在日记中写下了《挽侠魂》等诗多首纪念亡妻。其中有依陆游《沈园》诗原韵吟成的悼亡诗:

生别可哀死更哀,何堪凤去只留台。

西风萧瑟湘江渡,昔日双飞今独来。

结发相从二十年,澄江话别意缠绵。

岂知一病竟难起,客舍梦回又泫然。

5、来自家乡的纪念


竺可桢出生在绍兴东关(今属上虞),幼时在私塾读书,清光绪三十一年,在镇上毓菁学堂毕业后进入绍兴东湖通艺学堂。目前,上虞保留有竺可桢故居以纪念这位为中国气象事业,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