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破解档案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发布日期: 2012 - 04 - 23 访问次数: 字体:【

诸暨市城建档案馆 邵丽君

摘 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的大背景下,文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对创新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式作思考,以众所周知的典故等论证了破解档案管理工作难题唯有选择加快转变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的课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方式 转变 破解 档案管理 难题

2009年,是全球经济结构剧烈的调整年;2010年,中国决策人在更激烈地思考怎样应对后经济危机。今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强调指出:“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这是我国根据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战略决策。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基础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十二五”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包括档案管理业在内各行各业,等待观望意味着死亡,加快转变才有希望!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破解档案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一、破解档案管理难题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是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档案事业是如何的发展即发展的方式是否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是决定档案管理能否破解难题以及事业能否有大幅度前进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导趋势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国家事业组成部分的档案事业也在逐步向着社会拓宽。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在《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一文中指出:“档案馆要从国家档案馆转变为社会档案馆,社会档案馆将公共档案馆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天地,要求兼顾社会、国家、家庭、个人四个层次。”○1在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档案馆将向着社会档案馆转变。在破解档案管理难题的实践中,只有认真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才能在推进档案事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快速地前进。

(二)破解档案管理难题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如果说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那么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埋头苦干,是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行业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抓住机遇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必然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方法、设想、方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即可得以解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建设数字档案馆。面对当今社会大量的新生事物、新兴科技的挑战,处于传统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检索、利用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社会对档案信息的传播、接收方式的改变以及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增加等等问题,使得原来保存纸质档案的方法、技术已不能应付或者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档案馆已无用武之地了,因而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数字档案馆,断言传统档案馆必将被数字档案馆代替。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上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设想有很多。如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公之提出:“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数字档案的管理、数字档案馆的运作以及传统档案的数字化提出完整解决方案,开发先进的应用系统,建立相关的业务规范和标准,建设各类数字档案资源库。”○2围绕上述建设的主要目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档案学教授潘连根提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16字方针”:“统筹规划,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滚动发展。”○3这16字方针,简明扼要,不但充分体现了数字档案馆要按照国际惯例来建设,更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精神要求。

(三)促进档案事业新的发展必然选择科学创新意识——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破解档案管理的难题,要有创新档案事业发展的行为。行为的先导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意识是建立在善于开发和利用创新思维和能力结构上的,只有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结构投入到破解档案管理难题的创新行为中去,才能在促进档案事业新的发展上作出科学的选择——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然创新思维的能力不是生而有之,它会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文化、思维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个典故:“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意思是,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因此,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利用有利条件,排除不利因素。上述妇孺皆知的成语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促进档案事业新的发展,必然会选择科学创新的意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二、创新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方式应采取的适当举措

为破解这些难题,创新档案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剂良药。其内涵主要包括:

(一)创新管理思路。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档案工作只有思变、求新,以超前意识、超前节奏、超前服务赢得社会的满意,才能让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真正“热”起来。创新管理思路只有建立在创新发展方式的能力结构之上。众所周知,27岁的诸葛亮借刘备三顾茅庐之机,讲述了恢复汉室江山的未来规划,把刘备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为应以四川(巴蜀)为大本营向东北方向扩张,继而形成统一天下的思路。这一的思路得到了刘备的赏识。这个“创新”源于年轻有为的诸葛亮,储备和把握了当时全国各地地理方面和对军事政治形势的丰富知识。所以说,当创新发展的能力结构建立于胸脯时,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能调整到位、科学合理。当有难题摆在面前时,不过是将已经准备好的现成材料加以分析并构思,难题顺理成章被解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管理思路的创新要善于挖潜并建立创新发展方式的能力结构。

(二)创新管理方式。我国档案工作许多做法和管理模式对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多数仅局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检索,而在档案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较少。要在档案工作手段上改进,只要我们肯观察,就不难看出,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许多工作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如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因为无论是档案业务工作,还是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利用服务,都可以一码通用。但它的实施需要拥有敢于创新管理方式的精神的人。“精神”一词含义:“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4本文所指的档案精神主要是指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在档案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包含了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要素。档案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都知晓的。而档案精神比档案职业道德的内涵更为恢弘深远,当档案工作者真正树立了强烈的敬业精神时,这一精神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任何管理方式都是人所实施的。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档案工作者都应知道,今年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观看了大型话剧《生命档案》。○5话剧《生命档案》反映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全国档案战线时代楷模刘义权的先进事迹。刘义权从业38年如一日,坚守平凡、创造非凡。强烈的敬业精神在刘义权身上作出了生动诠释。

(三)创新管理机制。长期以来,档案管理以基础管理为业内最主要的工作。对档案中更有意义的工作,如加大社会成员中与做档案资料相关的人员的档案业务素质培训教育、创新档案日常管理工作流程、深度开发利用馆藏的资源进行有关课题的编辑出版等,不加切实的关注或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导致馆内创新倾向略胜一筹的有关人员,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更谈不上去创新。在档案界,要引进竞争激励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使档案工作出现充满竞争活力,开拓创新的新局面。如鼓励创新的用人制度,将个人创新的内容与劳动报酬、晋级挂钩,努力创造一种鼓励创新的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我们知道习惯成自然。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做思想的懒汉,不墨守成规陋习,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档案工作也不例外。通过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档案工作者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中档案事业的许多方面难题(形成建档机制难、动态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等),因为善于独立地进行思考、思索和探寻,档案工作者造就了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档案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效果也就显著地展示出来。

改革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变。档案工作者若是无视时代主题特征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那必定要落伍甚至被时代淘汰。破解档案管理自身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杨公之主编:《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3潘连根著:《数字档案馆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增补本)》,200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5《光明日报》2010年3月3日头版头条,[胡锦涛观看话剧,《生命档案》]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曹智)

 

作者简介

邵丽君,女,诸暨市城建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联系电话:0575-87113331。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